诸行无常,是生灭法;生灭灭已,寂灭为乐。

 
留言薄冻结,不再添加新留言!
目前留言总数有: 1163个, 10>个为一页,总共有 117页,当前页 22 [<][1][<<]-[22][23][24][25][26][27][28]-[>>][117] [>]
留言者:
留言内容:
陌生人


留言于: 2007-12-19 22:52:25   
实力派的高手。。。向你学习。。。加油!
版主回复: (2007-12-28 10:47:26)
哈哈,谢谢你的夸奖,大家一起努力!加油! :)
回复 删除
李远



来自:BJTU
留言于: 2007-12-18 2:11:36   
江湖痕没版权,你想怎么贴就怎么贴。哈哈
版主回复: (2007-12-28 10:46:27)
呵呵,希望能早日读到你的科技哲学著作!
祝你出国成功!大家一起努力发展,实现我们的理想!以后多保持联系哈,没事多聚会! :)
回复 删除
huzheng


留言于: 2007-12-17 11:31:1   
慈悲心与空观

新加坡佛教总会主席、莲山双林寺住持 惟俨


慈悲是大乘佛教的根本,《般若经》处处说到“大悲为上首”,强调慈悲在佛法中的重要性。释尊因观世间的苦难而生内心的深切悲痛,引发求道与解脱世间的愿望;佛陀成道后,即踏遍恒河两岸,到处转大法轮,以法音开示觉悟痛苦中的众生。所以,以慈悲为根本,最恰当地表现了佛教的本质、佛陀的心髓。

英国哲学家罗素在《西方哲学史》中,以佛陀与尼采对话的形式,展开对尼采的批判。在他对佛教的理解与诠释中,我们看到“超脱只有通过爱才能够达到”、“爱和知识和对美的喜悦并不是消极,这些足够充满历来最伟大的人物的一生”、“真正爱生活的人在我的世界里会感到现世界中谁也不能有的那种幸福”等等,可见提倡“爱”是佛陀的根本精神。德国哲学家卡尔雅斯贝尔斯(Karl Jaspers)将苏格拉底、孔子、佛陀、耶稣称为“思想范式的创造者”,而其中共同之一,便是展示“普遍的人类之爱”,佛陀教导人们以普遍的爱,并且要施善于一切众生。

所以,慈悲作为“普遍的爱”,成为世人理解佛教的重要特征。慈悲是佛法的根本,《大般若经》说:“若菩萨摩诃萨以应一切智智心,大悲为上首,无所得为方便。”“一切智智”是以正觉为本的究竟圆满的佛德,“一切智智心”即是对无上菩提生起信愿,从而发心求证无上菩提,即是菩提愿;“无所得”是不执著一切相的般若慧,即是“性空慧”;“大悲”是自利利他之心,这是菩萨行的中心,因为悲愿只有孕育于性空慧中,才是善巧的大悲愿。所以,菩萨道的修习是以慈悲与智慧为根本,从而成就无上菩提的悲德与智德。

在世界文明中,儒家的“仁”、基督教的“爱”、墨子的“兼爱”等,都具有与“慈悲”相当的意义,都具有“普遍的爱”的特点。但是,佛教“慈悲”的特有意义在于,慈悲产生的根源、长养、体验、成就等,都在般若空观的指导下。因此,把握空观作为慈悲的实践基础,才能真正体现慈悲的真实意义。

一、慈悲的伦理基础与自他不二

慈悲圆满地体现了人类的“普遍之爱”,这是因为慈悲是契当事理所流露的,从共同意识而泛起的同情。慈悲的产生,从情感上说,来自人类乃至一切动物皆有贪生怕死之心,这是儒家的“仁”、基督教的“爱”等所共同的;从理性上说,佛教的慈悲建立在“缘起论”的哲学基础上,由此而体现出佛教的慈悲的独特性。

1、慈悲与自利利他

怜愍别人,这是佛教实践伦理的基本要求,而其成立基础是,任何人都爱自己,也必须爱别人。《六度集经》说:“众生扰扰,唯为身命,畏死贪生,吾心何异哉。”南传《法句经》说:“一切惧刀杖,一切皆畏死,以自度(他情),莫杀教他杀。”贪生畏死是一切众生的本能,所以将心比心,不能杀人,也不能使人杀人。佛教从此出发,提出守护自己同时也是守护别人。《杂阿含经》说:己自护时即是护他,他自护时亦是护己,心自亲近,修习随护作证,是名自护护他。云何护他自护?不恐怖他、不违他、不害他,慈心哀彼,是名护他自护。


因为守护自己也就是守护别人,所以,这样的自己再也不是相对、相争的自己。保护别人,就是不能使他人生起恐怖心,不会去违背他人的意志,不会伤害他人的利益。这样,在实现自己与他人的共同理想上,更加能够实现自己。所以,只有消除自我的观念与他人的观念,自己的利益才能实现。

从佛法的理想上说,修行是以自己的寂灭为目标,因此要“自调伏”、“灭己结业”,灭除种种烦恼,这才是自己完全实现的状态。但是,菩萨道的修行,必须“自利利他”,这是大乘佛教伦理道德的中心。根据学者的剖析,“自利利他”在逻辑形式上是以“自利且利他”的形式,即只有在同时具有“自利”及“利他” 的行为,才是真正的“自利利他”;在利益上,具有“世间”与“出世间”两个向度,大乘行者主要在出世间法上获得利益,从而在世间法上有所牺牲;所以,出世间的利益是以圆满人格(即是成佛)为归趣,所以并不适用“手段-目的”的日常用语脉络。而且,出世间的利益是不可以分配的,如智慧、能力、德性等。

赵汀阳强调幸福与命运是哲学的两个最根本的问题,幸福是不可能分配,而利益是可以分配的。因为世间的利益都是有条件的、偶然的、不确定的企求,它不足以使生活具有意义或者带来幸福。人类特有的生活和幸福都发生于人与人的关系中,而一个财迷只是拥有一个非人的世界,并没有拥有人的世界,因为财富的意义就在于能够用来实现其他价值,如果只是用来实现自身,就把财富自身荒谬化了。菩萨正是用世间的利益来实现出世间的利益,这是充分考虑到行为主体与对象两者的利益,主客相配合而共同增进利益的形态。而且,二者的利益并不会发生冲突,因为如果对象所欲求的是世间的利益,主体所有的是出世间的利益或德性的自我实现,这种情境下自然无有冲突;若对象所欲求的亦是出世间利益或德性的自我实现,宗教与德性的实现都是“反求诸己”,二者通过分享利益而共同增进。这种“自利利他”正是自他不二的慈悲伦理,天台宗湛然指出实践利他行为的根本理由就在于“自他不二”

《法华玄义释签》卷十四:“自他不二门者,随机利他,事乃凭本。本谓一性具足自他,方至果位,自即益他。”昙鸾说:“应知由自利故能利他,非不能自利能利他”、“应知由利他故能自利,非不能利他能自利”,因此在大乘的实践修道中,“自利”与“利他”是共同增进,二者不会有冲突。所以,从心理上的贪生畏死,佛教强调自护、护人,最后实现“自利利他”的最高理想。而且,“自利利他”从生命的尊重与行为的利益上,都可以成为至善的伦理规则,而且成为主体追求宗教与道德的自我实现的实践要求。

2、慈悲与缘起性空

缘起论是佛教世界观,是一切佛教思想的基本原理,慈悲正是建立在“缘起论”的基础上。“缘起论”说明了事物无不依众多条件而成立,是相依相成的缘起法。在依托种种因缘和合而成为现实的存在中,表现为个体、独立的活动,如结成的网络,从而表现为“关系”的存在。佛陀正是从众生现实经验到的因果生灭和合中,引导众生离去迷执,而到达正觉的体悟,所以从缘起的生灭相续而说诸行无常,从缘起的因缘和合而说诸法无我,无我我所的执见而悟入无生无灭的涅,于是建立了“三法印”。

所以,从缘起的“相关性”说明了现实是一种“关系”的存在,由此能够推导三种观念――“平等”、“同体”、“恩”。因为,事物既然互为条件,互为内容,则事物表面上虽然互相区分,互相分离,实际上则相连相通,相即平等,即所谓万物一体,即是平等一如的法性,这是缘起法的本性。于是,大乘佛教从法性平等的现观中,主张众生与佛平等,一切众生都有佛性。同时,在法性一如的心境中,意味着一切众生与佛都是“同体”的,所以一切众生都具有存在的同一性、本质的同一性和至善的同一性。

但是,缘起的“相关性”不仅说明自他是“关系”的存在,而且还具有主体性、实践性。一切事物是相关相依,表明一切事物原本不具自性或实体,所以在主客对立的立场上被视为实在的事物乃是主观以执著所见,因此在真实当中,它是不实在的;从这种自觉出发,舍离这种将客观视为真实存在的想法以及执著性(即虚妄分别),从而透过相依的观行而获得般若波罗蜜。这样,便转舍虚妄分别的自我和世界,开启真实的自我和世界。

所以,在缘起的“相关性”中,不仅含有平等、同体等理念,而且还包含有般若波罗蜜的体悟。这种主体性、实践性的体悟,便能引生共同意识的仁慈,而且无意识、直觉地对众生具有苦乐共同感。无论对自,无论对他,都有倾向于平等,倾向于和同,有着同一根源的直感与渴仰。正是在同一根源的“共同意识”中,产生对众生的苦乐共同感,彼此间有一种关系,有一种共同、亲爱的关切,于是生起与乐拔苦的慈悲心行。

另外,正是因为人是一种“关系”的存在,这就意味着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都是密切相关,所以我们的生活与快乐都是来自别人、社会、自然的“恩惠”,这样的人生观是无我、互助、知恩报恩的人生观。所以,佛教强调要报四恩――父母恩、众生恩、国土恩、三宝恩,“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我生生无不从之受生,故六道众生皆是我父母”,这是从自他的展转关系,从而生起知恩报恩的心行,即是利乐一切众生、救济一切众生的慈悲,这是从缘起法而流露的主体性、实践性的体现。

三、长养慈悲心与空观

菩萨的慈悲本着“不为自己求安乐,但为众生得离苦”的精神,积极地去利益众生,但是因初发心菩萨烦恼心重,意志力薄弱,容易遇到逆缘障碍时而退失慈悲心。所以,慈悲心生起后,必须去扩充、净化,不会被狭隘自我情见所歪曲,这就是长养慈悲心。《菩萨善戒经》卷一说:具足慈心复有三种,谓上中下。上者复有四事:一者观生死苦,二者修慈悲心无有使终,三者性勇健心,四者得智慧心。复有四事,何等为四:一者不放逸,二者具足戒,三者能忍辱,四者至心专念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复有四事,何等为四:一者等视众生犹如一子,二者于怨亲中无有分别,三者得坚信心,四者修行圣行。

菩萨要具足大慈悲心,必须要成就种种的因缘条件。如观无量众生的生死痛苦,所发的慈悲心必须要无有间断,要有精进勇猛、不放逸的心,要能忍受内外在的种种逆境,以及要有坚定的心,时时专念无上菩提,而更重要的是要有般若的智慧。所以,修习慈悲心仍然需要信愿、意志力、智慧力。

这种智慧力其实就是般若性空的智慧,具体表现即是“等视众生犹如一子”、“于怨亲中无有分别”,前者即是“自他互易观”,后者即是“怨亲平等观”。 “自他互易观”,是从缘起的“相关性”出发,破除自我中心主义,从而能够站在别人的立场来思考,如心理学的“换位思考”。考虑到一切众生皆有贪生畏死之心,而不忍伤害众生的性命,自然增长慈悲心。

“怨亲平等观”,这是从缘起的“平等”、“同体”而生起的观慧。一切存在彼此互为因缘、互成因果,在无限的因果轮回之中,每一众生在无限时空中,或为亲人或为怨敌,然而不论亲子或者怨敌,怨亲之间仍有着一看不见的因缘缠绕彼此。所以,从因缘观来看,怨亲是平等地与“我”相关联的,所以都需平等相对,不能有所差别。因为怨结的产生来自缘起,而对待怨敌最有效的方法,是怜悯、宽容、救济。以怨止怨,其怨无穷;以德止怨,其怨自息。

四、慈悲行与空观

慈悲心的生起与长养,不但是见于心行中,必须在实践的事行中,得到锻炼与检验,即所谓利他行,主要有四摄与六度。慈悲行的真正成就,是从离开有无对立乃至一切对立的境界上,自然显现出来的结果。《楞伽经》说:“智不得有无,而兴大悲心。知人法无我,烦恼及尔炎,常清净无相,而兴大悲心。”这是没有主体与客体对立,觉者与被觉者的对立,在真实智慧的绝对立场,而开显于现象世俗立场时,就成为慈悲。

所以,真正的慈悲行必须立足于空观,先有对空的自觉,才能成纯粹的慈悲行,不会有世间的情见。《大智度论》说:若诸法皆空,则无众生,谁可度者?是时悲心便弱;或时以众生可愍,于诸法空观弱。若得方便力,于此二法等无偏党,大悲心不妨诸法实相,得诸法实相不妨大悲。生如是方便,是时便得入菩萨法位,住阿嫣跋致地。

大乘菩萨必须于空观与慈悲,等而齐观,才能入菩萨法位,证无生法忍。若无空慧的力量,菩萨在实践慈悲时,易生情见,如“我在行慈悲”等高据、执著的心,这就不能称为慈悲。

慈悲与空观相应,体现在布施上,即是平常所说的“三轮体空”,这才是真正的奉献与布施,才是慈悲的真意。

五、慈悲的层次与空观

佛教的慈悲观是源自诸佛菩萨无染污的爱,其关注的对象是与自己平等无二的其他一切众生;而其所以能发出利他、度他的心行,这是根源其已开发了自身的智慧,照见诸法缘起性空的实相,并且确信一切众生皆有成就正等正觉的清净佛性。大乘佛教的慈悲分为三种:众生缘、法缘、无缘,这是依空观而划分的。南本《大般涅经》做这样的界说:慈有三缘,一缘众生,二缘于法,三则无缘。……众生缘者,缘于五阴愿与其乐,是名众生缘。法缘者,缘于众生所需之物而施与之,是名法缘。无缘者缘于如来,是名无缘。慈者多缘贫穷众生。如来大师永离贫穷受第一乐。若缘众生则不缘佛。法亦如是。以是义故,缘如来者名曰无缘。世尊!慈之所缘一切众生,如父母、妻子、亲属,以是义故,名曰众生缘。法缘者不见父母、妻子、亲属,见一切法皆从缘生,是名法缘。无缘者不住法相及众生相,是名无缘。

慈悲的三种层次不同,在于其所缘对象的不同,亦说明其能缘主体的智慧深浅。所以,《大智度论》以众生缘为凡夫的慈悲,法缘是声闻、辟支佛和菩萨的慈悲,无缘则是佛的慈悲。净影慧远《大乘义章》卷十四亦解释三种慈悲,依众生的身、心来实践慈悲,给予能令众生身心安乐之物,而且就众生之间的关系,如父子、妻子、亲属等关系,来行慈悲。所以,“众生缘”的慈悲说是基于“人之常情”而起的慈悲,起于人的朴素情感的慈悲,正是人与众生(人类和非人类动物)建立起关怀的关系的动源;其局限于“人情之私”或家庭本位,或者随顺个人好恶,不具有“平等性”与“普遍性”,这类似于儒家的“推己及人”或“亲亲仁民”的仁。

法缘慈悲是从诸法缘生的角度,视众生平等无差,以一种无差别的态度来对众生与乐拔苦,并无父母、妻子、亲属等亲疏之别。而且,法缘慈悲则指给予众生所需之物,其范围超过身心安乐的要求,只要众生所需要,足以免除痛苦的,能得安乐之一切资具,都在法缘慈悲所布施给予的范围之中。

无缘慈悲是从诸法性空的角度,是不执著于法相(存在的差别相)以及众生的差别相,乃至不可存在慈悲的意识而行慈悲。所以,无缘慈悲是超越了慈悲、超越了道德的慈悲,是智悲一体的慈悲。无缘慈悲是没有任何悲情的慈悲,诸佛行无缘慈悲之时,虽怜悯却不哀伤,虽然同情却不跟着哭泣。从所缘对象与能缘的智慧差别,所以《大智度论》将慈悲的层次又分为小慈悲、中慈悲、大慈悲。

慈悲是不能离开众生的个别特殊情境,慈悲者以众生的需求与情感的响应为核心源泉,因此,有情的世间必然也是慈悲的体验世间。但初是执著众生有实性的;次是不执著有众生,而取法为实有的;唯有大乘的无缘慈,是通达我法毕竟空,而仅有如幻假名我法的。所以,从慈悲的层次来说,与空观相应的“无缘大慈”、“同体大悲”无疑是最为究竟的。

六、结 语

慈悲是佛教的本质、佛陀的心髓,体现了人类的“普遍之爱”。慈悲的产生,从情感上说,来自人类乃至一切动物皆有贪生怕死之心,佛教强调自护、护人,最后实现“自利利他”的最高理想。从理性上说,佛教的慈悲建立在“缘起论”的哲学基础上,从缘起的“相关性”说明了现实是一种“关系”的存在,由此能够推导三种观念――“平等”、“同体”、“恩”,由此建立了慈悲的自他不二的伦理基础。

同时,慈悲心的长养,必须修习“自他互易观”、“怨亲平等观”,正是般若空观的体现。真正的慈悲行亦必须落实于空观,与空观相应,才不会囿于人类的情见。慈悲的三种层次――众生缘、法缘、无缘。无缘慈悲即是慈悲与智慧平等。所以,大乘佛教的慈悲必须与空观相应,显示出其独特的意义,从而与儒家的 “仁”、墨家的“兼爱”、基督教的“爱”有其根本上的不同。

参考文献:

1、[英]罗素:《西方哲学史》(下卷),北京:商务印书馆,1976年,第324-326页。

2、[德]卡尔雅斯贝尔斯:《大哲学家》,李雪涛主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

5年,第190-191页。

3、《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四十八,《大正藏》第5卷,第273页中。

4、印顺:《学佛三要》,《妙云集》下编之二,台北:正闻出版社,1989年,第120页。

5、《六度集经》卷五,《大正藏》第3卷,第25页上。

6、南传《法句经》,叶均译,北京:中国佛教协会,第129页。

7、《杂阿含经》卷二十四,《大正藏》第2卷,第173页中。

8、李明芳:《大乘佛教伦理思想研究》,高雄:佛光出版社,1989年,第58-73页。

9、方立天:《中国佛教慈悲理念的特质及其现代意义》,《传统与现代化――汉传佛教现代诠释国际佛教学术论文集》,新加坡佛教总会,2004年,第105页。

10、《梵网经》卷下,《大正藏》第24卷,第1006页中。

11、印顺:《学佛三要》,《妙云集》下编之二,第137页。
回复 删除
renewjoy



来自:成都信息工程学院
留言于: 2007-12-12 20:1:49   
真是强人啊。
我开始用linux,就开始用Stardic和Reciteword
谢谢你的努力。
linux的世界因你精彩!
继续努力吧!
让他更完善些,
成为中国linuxer的标准软件吧!
版主回复: (2007-12-17 11:30:18)
呵呵,一起努力!Linux更需要你这样的新人们的努力啊!
回复 删除
b4rn


留言于: 2007-12-6 16:4:58   
现在google把你的主页设成病毒页了

妖光linux编程& 胡正天才哲学
该网站可能含有恶意软件,有可能会危害您的电脑。

连接这个试试看
http://www.google.com/search?q=yaoguang+reciteword+linux+my+life
版主回复: (2007-12-17 11:28:24)
嗯,都是上次放了个金山词霸盗版词库惹的祸,不过其实谷歌只是用恶意软件来代替盗版软件吓人。
这个我以前在留言版里已经解释过了,你看看前几页吧。
回复 删除 主页
张瑞



来自:西北工业大学
留言于: 2007-12-6 10:52:20         
非常高兴通过星际译王找到了你的主页,我发现最近那个谷歌词典不太好用,老是显示没有找到。
还有,我在学习三维曲面检索的一些算法以及界面的制作,不知道你对这方面了解吗?^_^,很希望得到你的回复。我有一个同学也是四川大学的,他现在在北师大上研究生。^_^
版主回复: (2007-12-17 11:25:3)
什么是谷歌词典哦?
我不了解啊。
好 :)
回复 删除 邮箱主页
lucian


留言于: 2007-12-5 18:8:32   
我想知道你平时是一个寡言的人吗?
版主回复: (2007-12-17 11:22:52)
嗯,平时话是不多,因为“得道的人话很少” :)不过说法的时候就例外了,聊天时会是我总是不停地说,说上一两个小时还没完 :_)
回复 删除
huzheng


留言于: 2007-12-1 10:44:20   
谈佛教的菩萨道

紫虚


  一、前言

  很多不了解佛教的人都说佛教是一个消极又悲观的宗教,信佛会导至国家积弱、科技落后,这是一般人不了解佛教中有「菩萨道」的缘故。

  佛教创始者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对不同根器的人有不同的教法,对一些比较重视自己的人(就是一般所称根器较差的人)就教他们如何自救,这部份以求自行解脱生死、不管他人生死的修行者,就是我们所称的「小乘佛教」,乘就是车,小乘就是小车,只能载自己,不能载别人。这些人以明了世间的苦与无常为出发点,去修道以求解脱苦恼,因为他们以为世间苦是他们的障碍,因此他们逃避世间的一切,这就是一般人认为佛教是消极逃避的由来。但这些人也是很了不起的,至少能空掉欲望,他们修行成功就是一般人所称的罗汉或辟支佛。对于根器较好的人(实际上是较喜爱管他人事情的),释尊就告诉他们,修行除了自己了脱生死,也要无条件的帮助其他人。这部份以利他为特长(当然也包括自利)的佛教,就是我们所称的「大乘佛教」,菩萨与菩萨道也是「大乘」佛教所独有的。大乘佛教很重视修「福报」,福报泛指做一切有相的善行(例如持戒、布施、念佛、供佛、诵经等)所得的(或所积存的)善果(例如有健康的身体、足够的财富、得长寿、有智慧、有官运、有好的妻女等),这与小乘佛教主张「断除」一切欲望是不一样的,大乘佛教修行者对各种欲望是主张「不执著」而不是断除。

  释尊在世时到他圆寂后约五百年期间,印度流行的是小乘佛教,而大乘只是极少数,大乘佛教及其经典可能是释尊传授给一些俗家弟子而有的,在释尊圆寂后约五百年,大乘佛教才逐渐兴起终至取代小乘佛教。而在东汉传入中国的佛教(约在公元六七年)自始就是大乘的天下,这也许与中国人讲求家族和谐兴旺(就是得福报)的思想有关。

  菩萨是指大乘佛教的修行者,全名是「菩提萨埵」,其意是「上求佛道下化众生」的圣者,这些修行者除了自己精进修佛道求解脱,同时也不舍众生、不离众生,一切修行也为众生,希望众生能离苦得乐,终究也能了脱生死。而菩萨道就是大乘行人修行与度生之道。更深一层说,度生是扩及所有六道众生,不只是对人而已。现在很多人以为做点善事就是菩萨道,这是有些问题的,行善布施可得人天福报,是菩萨道所必须的「一部份」(所谓三乘之共法),但不是全部。布施行善在天主教做得很积极,其伟大的成就也是有目共睹的,使人间美好的想法不离孔子「大同世界」的理念。当然这些人对人心的净化及对善良风气的提倡是有很大的贡献,但它不是佛教的菁华所在,也不是菩萨道的全部内容,了脱生死才是佛教的菁华,菩萨道中的修行者精进修行要使自己了脱生死,也同时助他人了脱生死,虽然菩萨给大家有个美好的梦,但目的还是要大家早些「梦醒」,而不是要大家长久沉醉在美梦之中。

  二、菩萨道的内容

  菩萨道是大乘行者由发心修行到成佛中间的漫长路程,由于除自修自度外,度众生是重要的工作,要完成这种艰困的工作,就必须要有动机,它是度生的动力,这就是慈悲心(在佛教中以大慈弥勒菩萨与大悲观世音菩萨为代表);要有目标,就是宏伟的愿望(以大愿地藏菩萨为代表);要有渡生的大智慧,好的工具与方法(以大智文殊菩萨为代表);要有永恒不断的渡生行为(以大行普贤菩萨为代表);最后要有大精进心去完成(以大势至菩萨为代表)。具有上面这五种条件,菩萨道才能顺利的走下去,这里仅就较重要的一些内容叙述于下:

  (1)发度生大愿:

  度生是一种有相的行为,是一种「事业」,要成就大业,就要有大目标大愿望,现今所知伟大的佛菩萨们,在开始修行时(即因地时)都有伟大的宏愿,如阿弥陀佛的四十八愿,药师佛的十二大愿,地藏菩萨「地狱不空誓不成佛」的大愿,这些大愿在经过漫长岁月的考验(也是一种极强大的定力)及付诸实行,才使他们达成所愿而终成为宇宙中名号向亮的佛菩萨。

  (2)发四无量心:

  这是菩萨「度生时所持的心」。菩萨渡生时要有无量的慈、悲、喜、舍四种心。简单的说,慈就是给众生快乐;悲是去除众生的痛苦;喜是欢喜赞叹他人的成就或快乐(其反面就是嫉妒,见不得他人好)进而参与其事;舍是以怨亲平等心将一切舍与众生。要达到「无量」的层次就要完全去除「有我」之心,一般我们所发的慈悲喜舍心是有限量、有范围、有我的,由「自性」而出的慈悲喜舍才是真正无量,一般人只要能做到「近似无量」就可以了。

  (3)修六波罗密:

  这是菩萨修行渡生的做法,大乘修行者是自度、度人并重,他们日常的行事就是行六度法,又称六波罗密,是六种能到达彼岸(即解脱生死)的方法,那就是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与智慧。菩萨的布施范围很广,包括财施、法施与无畏施。法施是说佛法助众生离苦得乐以至解脱生死;无畏施是让众生免于恐惧的布施,例如我们能陪伴癌症末期病人并开导他们,使他们心中免除死亡的恐惧,这就是一种无畏施。菩萨布施要做到无相布施,简单的说就是不求一切回报,也没有施者与受施者之心(如此可免去因同情而起施舍之心)。在度生的生涯中,遇到侮辱攻击的事是免不了的,修行者就要以忍辱克服,大乘修行者的忍辱是「空忍」而不是「嗔忍」。面对污辱时,不是含著嗔恨心把忿怒强压在心底,而是要真正了知诸法本空,没有什么可以生气的事,进一步以慈悲心善待对方,「完全出自内心」的原谅对方。持戒对修行者也很重要,但因大乘修行者是在世间做事,要面对各种不同心态的众生,因此不能过于坚持某些教条式的戒律,而要重视「菩提心戒」的修持,凡一切行事皆不离菩提心为原则。这也是初学者所最难掌握的,弄不好会真犯戒而不自知。世界上就有很多骄慢自大的人,自称只要用「心香」供养佛菩萨就可以,也有一些人以「酒肉穿肠过,佛在心中坐」为藉口而行杀生放逸之恶行,更有人藉「双身法」可增福慧而行淫乱,甚至破坏他人家庭之恶业。大乘修行者对某些看似违反小乘戒律之事,不是不能做,但必须修行者具有「某些条件」才可以做,这也是大乘修行者比较困难的一点,一般人还是要守世间的道德、法律,守佛教的五戒或菩萨戒等,不要开始就要守「心戒」,那有点危险。修禅定的目的是要制心,使心念单纯化,可提升工作思考的效率,进一步深入可「现性开悟」,提高心灵的层次,可了知世间诸现象的本源,可进一步了解佛教「缘起性空」及「诸法心造」的真理,但众生因长久以来有各种妄想执著,形成潜意识中有各种障碍(佛教称之为业障),表现在禅定中会有各种忘想(包含各种气动、色相、感应相等等),修行人若不知或有不良的心(如求神通等),将会对身心造成痛苦或伤害(俗称著心魔),因此,修习较深的禅定最好有人指导。智慧的获得要经过定中的观想,也就是由思想的源头或接近源头处下手,使心由内到外皆有正念,如修习慈悲观、无常观、无我观、不净观等,这些可助我们消除内心的障碍,使心地纯净,各种智慧自然出现,最重要当然是悟得「空慧」,就不会执迷世间的各种现象。

  (4)修四摄法:

  菩萨教化众生的「手段」。大乘菩萨道修行者为能接近众生,使众生易受其教化,就要有一些度生的手段,这就是四摄法,即要修习布施、爱语、利行与同事四种方法。布施的范围很广泛,这里所说的布施是偏重于「惠施」,也就是施给众生一些恩惠的布施,如给他们急需的财物;爱语是讲一些众生爱听的话,较顺众生的话;利行是做一些有利大家的事;而同事是与众生立于同一个立场讲话或做事。当然为方便引导众生,这些手段有时可能有违戒律(在表面上),但只要是以慈悲心出发还是可以的,如有时说一些「善意的谎言」之类。

  (5)学普贤菩萨的十大行愿:

  菩萨道的最高境界。华严经普贤菩萨十大行愿是菩萨道的最高境界,大乘菩萨行者都应修习并效法去实行。这十大行愿是:礼敬诸佛、称赞如来、广修供养、忏悔业障、随喜功德、请转法轮、请佛住世、常随佛学、恒顺众生与普皆回向。这十件事之前三项都强调礼敬供养三世诸佛,菩萨道行者供养诸佛的重要性在禅宗的重要经典楞伽经上有提及,意思是说菩萨在长时期的行道中若不得佛力加持,则会被外魔(指天魔)与内魔(指内心烦恼)所破坏而可能退转而坠于凡夫、外道或小乘之流,这一点对真有修行的人应该是可以认同的。供养礼敬诸佛要发自内心,由内而外,由潜意识到意识皆起恭敬供养之心,这不是很容易之事,不是一句口号「以心香供养」就可办到的,这是多生恭敬供养诸佛的结果,也是有大福报的修行者才可办到。得到诸佛加持的人在修行上会顺利很多,甚至可以「快速」成就,尤其在「相法」上的成就更快,这对只重「修慧」而福报不足的修行者而言是不可思议也不会相信的。

  三、菩萨道精神的现代阐释

  我们可以用一句话来表达菩萨道的精神,那就是「要有极大热诚的心去做事,但要知道毕竟一切是空」。

  一个人修行到一段时间后或者对人生的苦、空有相当认识后,有时会觉得人生到头来都是一场空,何必努力做事呢?这样就容易陷入小乘行人的消极悲观的心境,若能发慈悲心为渡众生的苦难,那就会有为众生而产生热心积极做事的心,但在世间努力做事,若没有了知毕竟是空的修为,就容易陷入执著世间诸相,贪著世间名利而与一般凡夫无异。要了知毕竟一切是空最可靠的方法是经由修行而实证到空慧,这就是菩萨要修行空观的原因。这种菩萨道的思想对现代工商社会中的修行者有相当价值,前些日子有位学理工的同学与我聊天,他说因学佛而觉得很矛盾,很多事都不太想去做。我告诉他这是不对的,因他是学工的,我问他是否毕业后想开工厂,他说是有此意。我告诉他若将来开工厂,把所赚利益多分一些给员工,多替员工的生活著想,把员工当成自家人看待,你积极工作创造财富是为了照顾员工,这样你就是行菩萨道,你所得的回报将是员工的尊敬与高效率的工作。但是有这种想法的人并不多见,大多数的人还是较自私的,菩萨道的修习会有助于产生这种利他的思想,若台湾社会上多数人有这种想法,那台湾将是一个讲义理、充满爱心的社会,工商业的效率也很高,自然就是一个富裕的社会。

  四、结论

  菩萨道是佛教的精髓,是众生成佛必经的道路,它是自渡渡他、福慧并行。它是为让无量无边众生同登解脱生死的彼岸而做的努力,它是广大无边漫长无尽的道路。我希望药师山的同修们大家都来行菩萨道,大家来为苦难众生而努力,具体的做法有下列几项,提供各位做参考作为本文的结束。

  *(1)做任何事,对任何人及畜生要不离慈悲心。

  *(2)要有在此生达成了脱生死的决心与信心。

  *(3)要有现代化的知识与技能,以创造有形或无形的财富(此指可提升众生生活品质之事)以帮助众生。

  *(4)要随时反省自己的心,是否有贪、嗔、痴、慢、疑、恶见等不良的想法出现。要使自己成为一个有德行的修行者。

  *(5)要努力精进修行。

  *(6)要诚心礼敬供养诸佛菩萨。

  *(7)要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努力做事,但要随时提醒自己毕竟一切是空。


  佛弟子紫虚居士于长滨准提精舍83.12.9


  【录自:中华药师山居士佛学学会】
回复 删除
huzheng


留言于: 2007-11-30 15:10:17   
学佛之根本意趣
印顺法师

   一、人生所为何事
   平常人只说学佛,但为什么要学佛?其根本意趣究竟何在?这一问题是应该明白的。可以说:学佛并不是无意义的,无目的,而是要想获得一种高尚、圆满的成果。学佛的而能够深刻的理解到学佛的根本意趣,进而感觉到非学佛不可,有这种坚强的信念,才能真正走向学佛之路,而不在佛门边缘歇脚,或者走入岐途。
   人生存于世间,究竟所为何事?有何意义?这要从吾人本身去观察,唯有这样才能把握住学佛的意趣,因为佛法就是解决人生的根本方案。也可说,这是一切高等宗教所共同的,皆由此而产生的。但人生究竟所为何事?有何意义?惟有佛法才能完满的解答。
   一、茫茫生死事难知:人从最初出生开始以至老死为止,匆匆数十年中,终日浑浑噩噩,究竟生从何来?死往何去?谁也不能答覆这一问题。所以只能说糊涂的来又糊涂的去,人就在这糊涂中过去。甚至夫妇配偶,也每是无意的似乎偶然的结成;一生事业,也每是糊涂的做去,最初也未必有个一定的计划,很少由自己的主意而成就。西洋某哲学家,对这茫茫人生,有一个妙喻,他说:某处有两座耸峻的高山,山下是条很深长的溪流,两山的中间有一条狭长的小桥结连着,人就伫立着在这座桥上前进。向前山远眺去,是云雾弥漫,一片糊涂;向后山远瞩去,又是烟雾沈沈;向下看去。深邃莫测。有的人走上三两步,就掉下深渊;有些人走一半路程,也不幸掉下去。就是走近对面山边,也还是难以幸免落入茫茫的深渊。掉下去究竟去向何处,谁也不知道。这正是茫茫人生的最好的写照。学佛就是对此糊涂人生,有一彻底的认识。这人生问题,虽然也可以不必去研究,如一只海船,从此海岸驶往很远的目的地,在茫茫的大海中可以糊涂的向前航行。但是,漫无方向的乱闯,这是一件极危险的事。佛法,就是说明了这人生从何来,死往何去,现在怎样行去,才能安登光明彼岸的问题。
   二、碌碌终生何所得:人生碌碌忙了几十年,从小就忙,一直忙到老死,到底忙什么成绩来?这是值得反省的,很有意义的问题。可是不忙,又不成,多少人无事也要忙,问他忙个什么?他是无以答覆你,但总之不能不忙。年青人大慨不会这样想的,他们以为前途是充满了无限的光明。一到中年以后,对此碌碌人生就有所感触。我不是要诸位不要忙,而要探讨忙了有何所得。世俗说:“人生好似采花蜂,采得百花成蜜后,到老辛苦一场空”。在忙碌中确曾获得了高官、财富、地位,但不久就失去了,好像什么都是空欢喜,什么都毫无成就。老年人对此,特别有着深刻的体验,如儿女小时个个都跟随在身边,一等长大了,也就各个营谋个己的独立生活去了。这一问题往往容易使人生起悲观消极,萎靡颓废的观念,但佛法却并不如此。
   三、孳孳行善复何益:关于劝人行善,不但佛教这样,儒家、耶、回教等,无不教人行善止恶,所谓“为善唯恶恐不及”。可是行善究竟有什么好处呢?道德究竟有什么价值?平时说:“行善得善果,作恶得恶报”,这是因果的定律。中国人对于行善的观念,多建立在家庭中,如父母行善作福,其子孙必多昌隆,“积善之家,必有余庆”。其实并不如此,有父母良善而子孙大恶,有父母很坏而子孙忠孝。如古代尧帝秉性仁慈而丹朱性情傲慢;又如瞽瞍为人顽劣而其子舜帝大孝,就是一例。约个人说:这社会上往往是坏人容易得势,好人每每被欺侮、吃亏。如孔子的道德学问,难道不好吗?可是,当他周游列国时,曾经几乎被饿死,政治上也无法舒展抱负。反之,大恶盗拓,竟能横行于当时。这样看来,善恶与祸患,有什么必然规律?为什么要行善呢?这唯有佛法建立三世因果,才能解决这些问题。所以说:一切宗教劝人行善的出发点是一致的,而与佛法的结论却是不同。学佛只管孳孳行善,也许目前所遭遇的是不利,困惑,但将来善业成熟,自然会感到美满的善果。能这样,才算合乎佛教的精神。
   四、逐逐此心安不得:说来这实在是一件不著边际的苦事,我人的心总是向外贪求,终日为著色声货利名闻权力在驰求。为什么要这样?为了心满意足。如一个缺乏衣食的人,他必需获得金钱才能解决生活的困难。可是一等他获得足够的衣食后,他仍然是不满足,进一步又要讲求衣食质料的美好,出门要有新型的轿车,住的要有精美的大厦。等到一切都到了手,心中还是不满足。人心永久是这样的,终日追求,没有满足的一天。如马奔走一样,后足著地,前足早又挂空,决不会有四足一齐著的。人心不足,总觉得他人样样比我好,其实不然。学问家为了追求更多的学问,他也是不满足的。为一国之主的,虽有绝大权威,他也还是不满足的,有他说不出的苦。人不能获得满足,内心就永久得不到安乐。平常说:要安乐就得满足,其实人心从来就不满足,怎能得到安乐呢?一般宗教给人安慰,使人满足,安慰也可说是一般宗教的共同点。如西洋宗教教人信就得救,得救了自然就会满足,内心也就得安宁。把人当小孩一样看待,小孩子,你听我话,不要哭,给你玩具。其实问题没有得到解决,因为人心的不满足,不是外来的给予所能满足的。惟有佛法,教人先要了解生死究竟是怎么一回事,碌碌终生究有何所得,行善复有何利益?如何才能获得内心满足和安乐。从这些问题去审察,才能把握住佛法的核心,也才能真正获得安乐。
 二、我在宇宙之间
   一、神造我欤?对这茫茫的人生,又考察到另一个问题,就是我生存在这广大长远的时空中,究竟有何种地位?宇宙之大,上天下地,形形色色,万化纷纭,吾人生来死去,行善作恶,皆在其中。但我们生存这宇宙之中,究竟是什么地位?应该采取何种态度?比方在家庭中是家长,即负有家长的责任;做学徒的,就应有学徒的态度。西方宗教的观念,人在宇宙之中是被造的,宇宙间一切万事万物,飞鸟走兽,乃到草木丛林,各式各样,都是神所创造的,一切受神的管理和支配。人既然属神所有,人就是神的奴隶,所以他们每称神为主,人自称神的仆人。所以我说:西方宗教的人生观,是主奴的文化体系。人是神的奴仆,一切唯有服从,不服从就有罪。如主人命令仆人先扫地后煮饭,而仆人却先煮饭后扫地,虽然事情做得很好,这也是不对的,因为仆人违背了主人的命令。这宇宙间就是能造的神和被造的人与万物的两种关系。人虽是奴隶,但是高等的奴隶,神创造了宇宙万物以后,教人去支配管理万物。所以做人的态度,站在神的面前是感觉到万分的可怜;但是对于万物,又有了大权威,值得高傲。西方宗教文化,离开了神,好像一切毫无意义。这种观念,在当时文明未开化时期,也许是合理,但是到了现今,是值得考虑的了。
   二、天地生我欤?中国文化对于人在宇宙间地位的看法,比西方宗教要高明得多,他说人由天地所生,或由阴阳和合生。天是属于形而上的或精神的,地是属于形而下的,物质的。天地生万物,而人独得天地之正气,称为万物之灵,甚至伟大到与天地并立,称之为“三才”。所以人在天地间是最高尚的,不同于西方的主奴体系。是否人人都能与天地并立呢?唯有圣人才能“赞天地之化育”。又说:“天地无心而成化,圣人与万物同忧”,这些都充分的表现出圣人之伟大。天地生万物是无心的,是一种自然的现象,不同上帝生万物是有心的,要生就生。但是宇宙间从好处看:花儿美,鸟儿叫,一草一木都是可爱的。若从坏处看:大虫吃小虫,大鱼吃小鱼,你害我,我杀你,彼此相互残害。若说上帝造万物,这种生物界互相残杀的情形,最后当然也根源于神,神就未免太残酷了,所以上帝造万物说不通。儒家说天地万物是无心的,万物相争相杀,又相助相成。圣人却不能无动于中,他要与万物同忧。天地是属于自然界的,而圣人是人文道德的。圣人看到世界人类互相斗争,他就主仁爱和平。看到人们缺乏知识,他就以教育化导之。看到人们道德沦亡,他就重道德。天地间种种的不好,圣人总得想办法使它合理化,臻于至善,这样圣人也就赞天地之化育了。这种观念,比西洋宗教合理得多。由于中国的天地生,阴阳生,所以中国文化体系是父子式的。家庭是父家长制;政治是帝王以老百姓为子民,老百姓称地方官为父母官。父子文化体系,是情胜于理,不像主奴体系的重法,刻薄寡恩。
   三、我造世间欤?佛法认为宇宙间的一切是由各人自己造成的,所谓是自作自受,共作共受,这是业感的定律,与神教恰恰相反。因此,学佛的应该理解到两种道理:一、世界这样的混乱和苦难,是由人类过去的恶业所造成,要世界清净和庄严,也唯有人人能行善止恶,才有希望。约个人说:我没有知识或家境的困难,乃至病苦的纠缠,都是由于过去或现在的业力所成。所以说要想世界得和平,个人得安乐,要自己尽量的向好方面做去才行。若人是神所造的,自己就没有力量,一切只有听神决定。佛法说由自身业力所招感。故自己有一番力量能改造自己,进而能改造世间。二、相信了佛法的业感缘起,无论是世界秽净,个人的成败,都是以前的业力所招感,决不会怨天尤人。业力是可以改进的,就从现在向善的方面做出,前途自然充满了无限的光明,这是佛法为人的根本态度。我人何以要行善,使个人获得安乐,使世界趋于和平。这赞天地之化育是每个人都能做到的,所以佛法提倡平等观,也就是人人皆可以成佛的道理。了解到这点,就可以明白人在宇宙间占有何等重要的地位。
   佛法的我造世界,人人造世界说,是自由自主的人生观。人与人间,既不是主奴体系,也不是父子体系。先进先觉的是师,后觉的是弟子。先觉者有引导后觉者应尽的责任,是义务而不是权利;后觉的,不觉的,有尊敬与服从教导的义务。师友间情理并重,而在共同事上,又完全站于平等地位。以佛法而构成社会关系,必然为师友文化体系,适合于民主自由的精神。
   佛法说,我能造世界,与上帝的创造不同。上帝要人就有人,要万物就生万物,是无中生有的,违反因果律的创造。佛法的造世界,是由各人起心动念的业力所造成,若能积功累德,净心行善,就可以实现清净理想的世界。最近有人说:佛也能创造世界,如阿弥陀佛能创造西方极乐世界。其实,若想以此来媲美莫须有的创造神,那是笑话!若以此来显示佛的能力,也是不懂佛法。依因果律而感造世界,这有什么希奇,凡夫也能创造世界,不过所造的是地狱、饿鬼、畜生、人间、天上的世界罢了。因人有烦恼恶业,所以造的是污浊世界;佛具有无边清净功德──福慧圆满,所以造的世界是庄严清净国土。这是佛法的因果定律。学佛者明了这一道理,在日常起心动念中,应尽力向善的方向做去。自己这样做,劝人也这样做,清净世间的实现(十方已实现的,很多)才有希望。
 三、学佛是人生向上事
   要了解学佛的根本意趣,必先认识人生生存的价值,在宇宙中是居于主动的地位,而后才能决定我们应走的正确路向。因为世间的动乱和安宁,人们苦痛与幸福,都是人类自力所造成的,并没有什么外在的东西来主宰我们。人类有此主动的力量,才有向上向善的可能。
   向上,就是向好的方向努力,一步步的前进达到那至善的最高峰,也就是学佛的意趣所在。人之常情,无不喜爱向上向好的,除非是失意分子,因为事业等失败,使他意志消沉,不想振作,索性做一个社会上的败类。但这种人究竟是少数,而且都有机会改善的。平常以为人生好事,是家庭生活美满,儿女多,身体健康,有钱有势,当然这也是人生的好事。可是依佛法说:这是好的果,并不是好的原因。要想获得良好的结果,不能就此满足,因为这是要过去的。必须积集良好的因,才能保持而趋向更好的。这如见一朵美丽的花,就想摘下来属于己有而不想法去培植花草,或不再去培植,虽然获得了,到底是罪恶的,或立刻要失去的。有些人,能合理的获得了钱财和地位,但是往往利用这些钱势,做出种种害人利己的勾当,这都是缺乏了人生向上的精神,更没有确定向上目标的错误所致。
   有人说:我不想学佛、成佛,只要做一个好人就够了,这是不大正确的。古语说:“取法乎上,仅得其中;取法乎中,则得其下”。学佛,先学做一好人,这是正确的;若只想一个好人,心就满足,结果每是仅得其下。所以,学佛不但要做一好人,而且还要具有一种崇高的目标,纵使一生不能成办,将来总要完成这理想的目标才对。
   世界任何高尚文化,都有一个理想的目标,劝人去修学。如耶教叫人体贴神的意思,效法耶苏。虽然他们认为人不能做到神和耶苏那样的权威,但是要学习耶苏博爱和牺牲的精神。他们说:人的身体是土所造的,灵魂是由神给予的。因为人作了罪恶就堕落了,将那圣洁的灵魂弄的污葬不堪,所以教人先将污浊的心净化起来,才能进求那光明理想的目标──生天国。
   中国儒家也说:“士希贤,贤希圣,圣希天”。士是读书明理之人,尚且要“见贤思齐”;进而贤人还要效法圣人。但是“圣人有所不知”,又要希天。所以正统儒家的精神,无时无刻不在鞭策自己向贤圣大路上迈进的。道家也有一套理想的目标,所谓:“天法道,道法自然”。“道法自然”者,即是依据宇宙万有的自然法则,不用矫揉造作,任性无为,便是他们做人向上的目标。人世间的一切,立身处世,若不遵循自然法则的发展,就会颠倒错乱,治丝益紊,一切的痛苦困难就接踵而来。从上面看来,儒家是效法贤圣的高尚人格,进而通于天格。道家是崇尚宇宙间自然的真理法则。总之他们都有引导人生向上的理想境地。
   一般人以为能好好做人就好了,不需要什么向上向善的目标,像这样得过且过的心理,不能自我强化,努力向上,如国家或民族的趋势如此,有堕落的危机。一般高尚的宗教,都有一个光明的远景,摆在我们面前,使人向往,羡慕,在未达到这一理想境地的中途,不断的改造自己,力求向上,这才能获得信教的真实利益。学佛要怎样才能向上?这先要明白佛法中五乘道理,五乘:即人、天、声闻、缘觉、(菩萨)佛。人天乘是佛法的基础,但不是佛法的重心所在。因为做一好人,是我们的本分事,即是生天也不希奇。虽然天国要比人间快乐得多,但是还三界之内,天福享尽,终必堕落,还有生死轮回之苦。佛法的真义,是教人学声闻、缘觉的出世;学菩萨、成佛的自利利他,入世与出世无碍。但学声闻、缘觉还不过是适应的方便,最高的究极是以佛果为目标,从修学菩萨行去实现他。学菩萨行向佛道,必不离人、天、声闻的功德,渐次展转向上,虽然要经过悠久的时间和广大无边的功德累积,但有了这高尚的目标在前,助长我们向上向善的欲乐精进,至少意志不会消沉堕落下去。
   学佛必先皈依三宝──佛、法、僧。三宝,是学佛最高理想的皈依,应依此三宝而去修学。三宝中的法,是人生宇宙绝对的真理。佛是对此真理已有究竟圆满的觉悟者,僧是三乘圣贤,对于真理虽然没有究竟的觉悟,但已入法海,有或浅或深的体验者。所以佛与僧同是学佛者最高理想的模范。佛法,不像耶、儒的但以人格性的天神或贤圣为崇仰,不像道者但以永恒的自然法则为依归;皈依三宝,是统一了人与法二者而树起信仰的理想。我们何以要恭敬、礼拜、赞仰、供养三宝?这不但是一种虔诚敬信的表现,也不仅是一般所见求的功德,这是向往着佛僧崇高的德性和圆满的智慧,真法的绝对究竟归宿,以期我们对于真理,同样获得彻底的觉悟。我常说:中国孔、孟子道,对于做人处世、立功、立德,有一种独特的好处。可是缺乏一幅灿烂美妙的光明远景,不能鼓舞一般人心向往那光明的前途而迈进。可是一般宗教,无论你是多么的愚痴和年老,它都有一种摄引力,使你向上向善而努力。所以能够看经,研究佛法,和拜佛,念佛的,不一定就是真正的信佛或学佛的。真正的学佛,主要是以三宝为崇高理想的目标,自己不断的修学,加以佛菩萨的慈悲的愿力摄受,使我们身心融化于三宝中,福慧一天天的增长,一天天接近那崇高的目标。
 四、学佛的切要行解
   佛法中,从信仰到证悟,有“解”“行”的修学过程;解是了解,行是实行。佛法的解行有无量无边,现在仅举出扼要的两点,加以解说。先说理解方面的:一、“生灭相续”;二、“自他增上”。生灭相续,说明了我们的生命,是生灭无常,延续不断的,也就是“诸行无常”义。人生从孩童到老年,无时无刻不在演变中,虽然是不断的变化,后后不同前前,但永远相续着,还有他个体的连续性。扩大范围来说:今生一期旧的生命结束,新的生命又跟着而来,并不是死了就完了。就如今晚睡觉,一夜过去,明早再起来一样。明白了这种道理,才能肯定那业果不灭的道理。就现在说:如一人将来的事业,成功或失败,就看他有否在家庭与学校中,受过良好的教育。又如年青时,如不肯努力,学会一种技能,不能勤勉的工作,年纪老大时,生活就要成问题。这一简单的原理推广起来,就显示了今生若不能做一好人,不能积集功德,来生所得的果报,也就不堪设想了。换句话说,要想后生比今生更好,更聪明更幸福,今生就得好好地做人。这前后相续,生灭无常义,可以使我们努力向上向善的目标做去。
   自他增上,“增上”是有力的,依仗的意思。人类生活于社会上,决不能单独的存在,必须你依我,我依你,大家互相展转依持。如子女年龄幼小时,依靠父母抚养教导;等到父母年老,也要依子女侍奉供养。推而广之,社会上一切农、工、商、政,没有不是互相依仗而展转增上的。依佛法说,范围更大,宇宙间一切众生界,与我们都曾有过密切的关系,或者过去生中做过我们父母兄妹也说不定。只因业感的关系,大家面目全非,才不能互相认识。有了这自他增上的了解,就可培养我们一种互助、爱人的美德,进而获得自他和乐共存。否则,你害我,我害你,互相欺骗、残害,要想谋求个人的幸福,世界的和平,永远是一个不可能的问题。所以,世界是由我们推动的,要想转秽土成净土,全在乎我们能不能从自他和乐做起而决定。
   关于修行的方法,虽然很多,主要的不外:“净心第一”和“利他为上”。学佛是以佛菩萨为我们理想的目标,主要是要增长福德和智慧,但这必须要自己依着佛陀所说的教法去实行。修行的主要内容,要清净自心。因为我们从无始以来,内心中就被许多贪、嗔、邪见、慢、疑等不良分子所扰乱,有了它们的障碍,我们所作所为皆不能如法合律,使自他得益,所以修行必先净心。净化内心,并不是摆脱一切外缘,什么也不做,不想,应该做的还是做,应该想的还是想(观),不过要引起善心,做得更合理,想得更合法,有益于自他才对。这如铲除田园中蔓草,不但要连根除去,不使它生长,而且还要培植一些有用的花草,供人欣赏。所以佛法说,只修禅定不能解决生死问题,必须定慧双修,断除有漏烦恼才能获得道果。佛法说:“心净众生净”;“心净国土净”,都是启示学佛者应从自己净化起,进而再扩大到国土和其他众生。这无论是大乘法和小乘法,都以此“净心”为学佛的主要内容。
   其次讲到利他为上:依于自他增上的原则说,个人离开了大众是无法生存的,要想自己获得安乐,必须大家先得安乐。就家庭说,你是家庭中一员;就社会说:你是社会上一分子。家庭中能幸福,你个人才有幸福之可言;社会上大家能够和乐,你个人才能获得真正安宁。这如注重卫生,如只注意家庭内部的清洁,不注重到家庭四周环境的卫生,这是不彻底的卫生。所以小乘行者,专重自利方面,专重自净其心,自了生死。以大乘说,这是方便行,不是究竟。菩萨重于利他,无论是一切时,一切处,一件事,一句话,都以利他为前提。净心第一,还通于二乘;利他为上,才是大乘不共特色,才更合于佛陀的精神。
   人类与一切众生,是无限生命的延续;不是神造的,也不是突然而有的,也不是一死完事的。这如流水一样,激起层层波浪;生与死,只是某一阶段,某一活动的现起与消散。依据这种三世论的信念,便摆脱了神权的赏罚,而成为自作自受的人生观,肯定了人生的真意义。我们在前生思想与行为,如向于自利利人的,善良而非邪恶的,今生才能感到福乐的善果。这样,如今生而不再勉力向善,一死便会陷入黑暗的悲惨境遇。有了这三世因果的信念,想起从前,能够安命,决不怨天忧人;为了未来,能够奋发向上,决不懒惰放逸。安命而又能创命的人生观,是三世因果论的唯一优点。还有,从无限延续去看,受苦与受乐,都是行善作恶的结果。善行与恶行的因力,是有限的,所以受苦与受乐,并不永久如此,而只是生命历程中的一个阶段。任何悲惨的境遇,就是地狱,也不要失望,因为恶业力尽,地狱众生是要脱苦的。反之,任何福东的境遇,那怕是天国那样,也不能自满。因为善业力消尽,还有堕落的一天。所以真正的三世论者,在一切境遇中,是充满了希望,而又不断的向上精进者。从自作自受而有到共作共受,每一家庭,每一国家,在历史的延续中,也从来就符合这因果升沈的规律。
   原载:《妙云集》佛法是救世之光 第二百二十五页
回复 删除
xiaoxia


留言于: 2007-11-28 15:47:37   
包含文件使用的是#include libgnome/gnome-config.h 当然也加了<>,你这里似乎不能显示 。


版主回复: (2007-11-29 11:56:4)
嗯,这个留言簿可以用html代码,所以括号得quote一下。
回复 删除
所有时间均为北京时间 [<][1][<<]-[22][23][24][25][26][27][28]-[>>][117] [>]
 

蓝色理想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1 下载本留言板数据
友情链接: 随你译翻译公司